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74章 冀省之行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爷爷之前中过举人,姨夫的爷爷之前是办私塾的,小姨的公公听说当年还是京城师范大学的学生,只是有点胆小怕事,大学刚刚读了一年之后,就碰到上了卢沟桥事变,最后吓得躲回了乡下的老家,回家之后村里有些青年男女相邀去延安,他胆小没敢去,鬼子进入冀中平原的时候,他又躲到了山里面的乡下,并且和乡下一个小地主的姑娘结了婚,直到鬼子投降他才带着老婆回到他的家里,这时候家里已经在那场战争之中死了一多半人,只有几个亲人了,解放之后,政府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,由于他读过师范就成了人民教师,可是当年的同乡,那些胆子大去延安的,哪怕学问比他差很多的,有几个已经是厅级以上的干部,甚至还有一个部级的,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,郑云龙其实也看得很开,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封妻荫子,至于那些二代三代,人家有好的资源也不要过分的羡慕,人家的祖先当年在拼命的时候,你的祖先在哪里?不管是打江山还是创业,都是要付出超过常人的代价,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享点福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吧。继续姨妈家的故事,姨夫出生于1955年,比姨妈大一岁,上面有一个哥哥,两个姐姐,都是在解放之前出生的,10年动乱的时候,姨夫才10来岁,由于他母亲娘家小地主的成分问题,他的父亲也被从学校赶了出来,夫妻两人带着他一起住进了牛棚,期间大大小小的批斗可能也挨了不少,这个时候他的哥哥姐姐们都已经成年,哥哥在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去了大西北,在动乱初期把两个已经成年的妹妹也接到了大西北,并且在那里嫁了人,成了家,就留下这个最小的弟弟跟在父母身边,和父母一起住了牛棚,正因为这个童年,姨夫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,唯一的好处就是跟在父亲的身边,多少还有点学问,基本上都是文字上的功底,但是却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文凭,国家恢复高考之后也没敢去参加高考,所以一辈子没有出过头,小姨妈是在她的公公平反之后进入学校工作那年和姨夫结婚的,她公公平反之后又补发了一些工资,还有姨夫的哥哥姐姐们在动乱结束之后也和家里取得了联系,不时也会寄一些钱物回来补贴家用,所以他们家的经济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,小姨人长得很漂亮,又能勤俭持家,深得她的公公婆婆喜欢,在家里可是真正的当家人,她的公公现在好像快八十岁了,并且听说是以离休的方式退下来的,退休工资比较高,老人对他这个最小的儿子也很照顾,每个月大部分工资都拿出来补贴家用,老人前世是在94年秋季去世的,享年81岁,去世之后对姨妈家里的经济还是有不小的损失,对两个还在读书的小表弟也是有不小的影响,但是郑云龙知道,这时候的姨妈家里是有宝贝的,那就是整版的80猴票,姨夫的大姐是在邮电局工作,为了让父母寄信不花邮票,她就买了整版的邮票,放到她父亲那里,郑云龙前世在姨妈家里写信,还用过这种邮票,那时候至少还有整版的三张多,等他知道猴票价值的时候告诉小姨妈,那些猴票已经在老人家去世之后,被两个未成年的小表弟拿去玩没了,只得空留叹息。

    从京城到定州下高速还不到三个钟,下了高速之后的路,郑云龙本来是知道的,但是他不能表现的他完全知道,在经过一些明显的路标的时候,还是要和同车的陆婷以及弟弟妹妹讲解一下,有时候还得假装停车,问一下路边的行人,不过好在只有20多公里,40来分钟就到了小姨妈家的村口,这下就要多问几个人才能表示他没有来过,不然怎么解释?几分钟之后,车就开到小姨妈家的院门口,看着熟悉的景色,郑云龙感觉也有点发懵,不管是前世今生,感觉都混在了一起,推开熟悉的院门,郑云龙叫了一声小姨,天气很热,小姨全家人都在家里,看着自己的外甥,小姨也是喜出望外,赶紧从屋里迎了出来,这时候所有的人都下车了,小姨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姐,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,娘仨一下子就拥在了一起,除了家里的两位老人,姨夫和两位小表弟也迎了出来,姨夫家的房子就是典型的冀中平原民居,这时候还是平房,一长溜七八间平房,房子前面是个院子,只有一米多高的院墙,院子里栽着两颗枣树,还有一颗葡萄,这时候已是满树的青枣和翠绿的葡萄,两个小表弟分别是12和10岁,还有一点怕生,老是躲在小姨的身后,被小姨拉过来让他们叫人也是不敢吭声,这些都是前世自己熟悉的场景,郑云龙仿佛也是在梦里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