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百二十四章 封大明国师,位极人臣!朱高煦懵逼,迁都北平?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
    “此乃火车???”

    朱棣大惊道:“这么大的铁疙瘩,怎么动起来的?”

    朱棣和朱高燧就跟刘姥姥进大庄园一样,不停走动,盯着这火车左右观看,不停地咂舌。

    不等李逍开口,朱高煦就解释道:“老爷子,您这就孤陋寡闻了吧,孩儿给你解释解释,烧水的时候,水蒸气会将盖子给推开,这就是蒸汽火车能动起来的原理。”

    其实朱高煦自己也不懂,是李逍说的,他只不过是转述一遍。

    “原来如此.”

    朱棣也没听太懂,不过还是不懂装懂了一把。

    “这火车,能开到南京去么?”朱棣问道。

    “当然可以.”李逍道:“不过要将铁路修到南京,很是需要花费时间。”

    “好,好啊!”

    朱棣大喜:“只需要将铁路修到哪里,火车就能开到哪里是吧?那若是全国上下铺满铁路,孤是想去哪里,岂不是很快就能到达?”

    李逍点头:“岳父大人英明,就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简直是神迹!”

    朱棣大喜道:“李逍,孤回去就下圣旨,你得将这铁路修到全国各地去,先修南京那条路。”

    朱棣想着,若是这样,运送粮食和辎重就更方便了。

    李逍诉苦道:“岳父大人,这要求.你知道的,这铁轨花费银两不少的,不可能用一府之地的财政收入,来供养全国吧?”

    朱棣笑道:“那自然不会,你就说这铁轨修到全国,需要花费多少银两,朝廷来开支就好。”

    “好的。”

    李逍盘算了一番,掰了掰手指道:“如果是铺满全国的话,差不多二万万两白银。”

    李逍这还是往保守里算,其实以现在的钢铁产量,铺满全国是不可能的了

    闻言,朱棣差点晕了过去,“二万亿两???你在开玩笑吧?全国的税收也才三千万两白银啊。”

    “岳父大人,小婿不可能跟您开玩笑啊,您先上车,小婿给你仔细算算。”

    说着,李逍就把朱棣请上了火车,天字一号车厢。

    上了车,李逍给朱棣仔细算了一下,的确需要这么多银两,这种铁路,十年修一道就不错了,铺满全国很难,非常难。

    “这么多钱,怎么可能凑得出啊?”朱棣无奈。

    李逍笑道:“其实,让其慢慢发展就好了,这制造火车和铁轨的是国企,他能够自己产生盈利,赚取的银子自己发展,都不需要小婿去怎么管理”

    “国企.”朱棣又听到一个他听不懂的词语。

    不过他今天接受的信息太多,有些无法继续接受信息了。

    于是乎,朱棣自顾自的起身,朝着其他车厢走去,去查探查探,朱高燧见状也跟了过去。

    “知府大人,天字一号贵宾不久前来了。”

    这时,车里的伙计找到李逍,偷偷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啥?来了?”李逍微微一惊,小声问道:“来了多久,可有坐火车离开?”

    “来了有四个月了,没有坐火车离开。”伙计道。

    “好了,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李逍点点头,“退下吧。”

    他心中开始盘算,这朱元璋来了四个月,朝廷都没什么动静,看来,朱元璋调查民情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了。

    问题不大

    很快火车启动。

    朱棣和朱高燧又是一阵震撼。

    半个时辰后,到达北平。

    下了火车,朱棣整个人兴奋地不行。

    “日行千里,这代表着以后各种情报传递都非常快!”

    “除了运送物资外,运送将士也非常快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一来,就能将打下更远的疆域,而不用担心无法管理的情况。”

    如此,朱棣心里一直念叨着火车。

    大家又坐车去了北平城。

    到了北平城下,朱棣整个人都懵了。

    北平城变了,城墙变得更高更光滑。

    李逍解释城墙重新扩建了,用了更好的材料,钢筋混泥土。

    “的确很坚硬啊!”

    朱棣兴奋的走了过去,用手抚摸感受,随后看向高燧道:“高燧,试试这墙的硬度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朱高燧从袖子里掏出铁锤,对着城墙一阵猛打。

    砰砰砰!

    这墙的确非常之硬,砸了第五下的时候,铁锤的木头断裂,铁锤头飞了出去。

    “啊!”远方传来一惨叫声。

    一个人扶着脑袋冲了过来,怒气冲冲:

    “老子怎么这么倒霉啊,几个月前脑袋被砸了,几个月后又被砸,跟我去见打更人!”

    朱高燧抱歉一笑,从身上摸出二十两银子,递了过去:“您看这银子您去看看郎中”

    那人道:“有钱了不起啊,有钱就能砸人吗?”

    朱高燧又摸出二十两:“去买点营养品.”

    那人接过银两,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随后点头:“下次小心点”

    拿了银子就走了,估计看郎中去了。

    “老爷子,这墙硬气啊!”朱高燧道。

    朱棣点头:“孤看出来了,想不到短短五年,这北平府就发成了如此巨大的变化,简直是难以置信北元想要攻打这样的城墙,没戏。走,入城看看。”

    当朱棣进入北平城。

    更是被震撼的头皮发麻。

    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城市。

    明明北平城扩大了许多。

    可在里面行走的人却是他走之前的数十倍不止。

    商贸繁华,各种店铺层出不穷,人来熙往,比南京城还繁华一些,朱棣差点以为他进的不是北平,而是南京或者江南等城市

    一路上,可把朱棣看的眼花缭乱。

    于是乎,李逍带着朱棣闲逛的同时,又联系了自己人,询问黄八的方位,不多时李雄志就匆忙赶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家主,您回来了”

    李雄志小声汇报道:“黄八如今被我请到了国公府暂住,每天白日出去,晚上便回,小的都安排的妥当。”

    李逍微微颔首:“做的不错。”

    到了晚上。

    天色见黑,李逍看向朱棣小声道:“岳父大人,这.圣上是不是出宫了?”

    朱棣道:“你不说孤差点忘了,圣上好久之前就说去你北平看看去了,人呢?”

    李逍小声道:“正在府内.”

    “不逛了”

    朱棣急忙道:“速速回去。”

    国公府。

    朱元璋已在此呆了数月之久。

    得知天字一号贵宾到北平后,李雄志就立马将他请入了国公府居住。

    这些日子,朱元璋每天早出晚归,四处探查民情,他发现北平经过这般治理,真乃是大明盛世了。

    李逍真的已经实现了当时给他的承诺,让百姓吃得上饭,穿得起衣,再无饿莩,也无佃户!

    朱元璋还发现,除了红薯,还有土豆、玉米等高产作物。

    北平府粮仓满溢。

    五年累计上来的税收,居然有一亿八千万两白银!

    要知道,当年的宋朝最富有的时候,年税收也只不过一亿三千万两白银啊!!

    一府之地,简直比一国还富有,就太令人震撼了。

    同时,朱元璋也发现了一些弊端,一些老顽固在作祟,看来是要动动咱得屠刀,帮助这样的盛世推向全国!

    “咱没几年好活了,这次朱棣回京,咱就把皇位传给老四,咱跟李逍一同将这套制度推广天下吧.”

    朱元璋这般想着,心道这朱棣应该也快回来吧?

    怎么还不来见咱?

    说曹操,曹操到!

    此时,朱元璋坐在国公府大厅的上座。

    “父皇!父皇!儿臣想您啊!”

    老远就听到了朱棣的大喊声。

    随后一群人咚咚咚的走来,跪地拜见:“儿臣参见圣上!”

    话音落下。

    国公府的仆人都惊呆了,特别是李雄志,腿都有些麻了,原来这黄八是当今圣上????

    他一直以为是李逍的大哥啊。

    话毕,大家急忙跪下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朱元璋挥挥手道:“平身。”

    “谢陛下。”大家这才起身。

    朱元璋笑着朝着李逍走去,拍了拍李逍的肩膀:“李逍啊李逍,没想到,你真的实现了当初的承诺,朕很满意。”

    “谢陛下赏识!”

    李逍拱手道:“这一切都是臣的分内之事。”

    说完,朱元璋又笑眯眯的走向凝云身前:“凝云,你真是给朕找了个好孙女婿。”

    朱凝云笑着开口:“爷爷,这都是大明的福分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高煦,你也不错,这些年你也有不少功劳吧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笑着看向朱高煦道。

    朱高煦那个激动啊,拱手道:“都是孙儿应该做的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微微颔首,随后转身,坐在了正座。

    接下来,就是宣布朱元璋这段时间决定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二虎走了出来,拿出圣旨道:“圣旨。”

    闻言,大家纷纷再次跪下,“臣等听旨。”

    二虎接着道:“朕老了,朕这次就不回京城了,今日起,朕退位为太上皇。这次回京,太子朱棣择日登基为帝,年号永乐,朱棣为永乐皇帝。”

    话音落下,朱棣激动的道:“儿臣领旨谢恩!”

    等了这么多年,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啊!

    朱棣心中太激动了,但是这年号怎么是永乐?

    那不是跟李逍国公封号一个封号么

    朱棣想了想,也算明白了,恐怕今日看到的盛世景象,父皇想要推广到全国去,而则其中非李逍不可,便用了同一个封号.

    李逍啊李逍,你这排面也太大了,从某种意义来讲,你跟孤已经平起平坐了啊

    另外一边的李逍也蒙了。

    我擦,我跟朱棣用同一个封号给年号命名了?

    更让李逍吃惊的是,现在已经是洪武三十一年了。

    历史还是按照他该有的路线走了过去啊,朱元璋也是这一年驾崩退位的,不同的是,现在没有朱允炆什么事情了。

    现在,全家人都为朱棣感到开心,朱棣成了皇帝,他们都要升级了,郡主变成公主了,郡王也要升级为亲王。

    二虎拿着圣旨,接着念道:“李逍变法有功,封为太子太师,官居一品。封为大明国师,辅佐朱棣再创大明之盛世。”

    “臣领旨谢恩。”李逍急忙叩谢,心道还好是个虚职,就是名头大一点,不用干事的那种。

    二虎顿了顿,说出了最具有爆炸性的最后一条圣旨:

    “北平乃大明门户,为保大明江山不受外敌侵扰,朕深思熟虑,决定迁都北平,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营建,在北平重新打造皇宫名为紫禁城,朱棣登基后立刻执行,不得有误,钦此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:“????”

    朱棣:“???”

    李逍:“????”

    朱棣神色一怔,旋即狂喜起来。

    北平好啊,自己本来就喜欢这地方,现在又比南京还繁荣,太妙了,这位置归孤了!!啊不,归朕了!!

    李逍懵了。

    所以,历史还是按照他既定的路线走了?

    还是要迁都?

    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?

    我滴个妈耶.

    最为苦逼的是朱高煦,朱高煦问道:“皇祖父那我呢?”

    朱元璋道:“咱现在是太上皇,有事问你爹去。”

    于是,朱高煦看向朱棣道:“爹,那我呢?”

    朱棣想了想,心道若是给高煦这小子封了南京,他不得屁颠屁颠的去了?

    现在迁都北平,朕不得好好的去收拾北元的残部,正缺将领,这高煦打仗是一把好手啊,必须留下他。

    想要留下他的话.就要给他一个他不愿意去的封地。

    念及至此,朱棣道:“高煦,你看云南如何?”

    朱高煦:“?????”

    云南?

    狗都不去!

    爹,你特么不是玩我的吧!!

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。

    朱棣拿着圣旨,立马屁颠屁颠的回了京城,登基去了。

    在百官朝拜之下,朱棣顺利登基。

    洪武三十一年,三月十日。

    朱棣登基为帝,年号永乐,称之为永乐皇帝。

    朱棣登基后,作为知府的李逍没有继续花大力气发展北平了,而是让他自行发展,进行无为而治。

    因为任何东西,发展的太快,就容易出问题。

    此时已经显现出来很多问题浮出水面。

    李逍都是慢慢解决,稳固根基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这五年来,李逍每天就是带着朱元璋养养生,享受老年生活。

    经过李逍的调养,年事已高的朱元璋身体还算可以。

    唯一做的事情,就是修建了一条从北平通往南京的铁路,五年时间修一条铁路,也算不错了。

    永乐元年,在永乐皇帝朱棣的指挥之下,数十万民工和官兵开始营建紫禁城。

    当然,朱棣还是用的原本的制度,召集劳役去建造的,毕竟国库支撑不起这么多消耗。

    将原皇城内的建筑拆除,百姓外迁。

   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。

    朱棣北伐草原,西下南阳,而以工部尚书宋礼为首的大臣们则离开京城,足迹踏遍全国,广寻材料。

    深入森林,其入山一千、出山五百,历经万难去采伐最好的金丝楠木,后又借助水力将楠木运到北平。

    为了方便建设,还兴建了琉璃厂等五座加工厂,源源不断地输送宫殿成品用量。

    在地基周围,民工挖掘护城河,并将土方垒在一座山丘上,经巧妙设计名为万岁山,现为景山。

    万岁山下面正是元朝皇帝的寝宫。

    这也正是为了压制前朝的气运。

    五年之后,紫禁城正式完工。

    其工程量之大,后人难以想象。

   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凝聚在这工程之上,朱棣走向宝座,一个崭新的盛世来临了。

    永乐五年,紫禁城。

    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“大明万年!江山永固!”

    在奉天殿前,文武百官进朝觐见,李逍自然也在其中。

    众官员纷纷进入新的奉天殿,再次新的皇宫进行第一次早朝,意义可谓不大。

    此时的李逍身穿黑色朝服,已被朱棣封为大明国师。

    拥有国公之爵位,宰相之实权,位极人臣,莫过如此。

    按照实际年龄来算,李逍已经三十六岁,不过真实年龄却只有十八岁零八天,岁月流逝没有在他身上有任何痕迹。

    为了掩饰年龄,李逍在自己下巴贴了一圈小胡子。

    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进入大殿,百官再次高呼。

    “众爱卿平身。”

    朱棣挥手,帝王之气一览无遗。

    李逍垂手而立,等待上奏。

    你以为结束了么,不,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。

    北平那一套,现在想要推广全国,这才是最为困难的

    要将北平走过的路重新复制一遍,开始在这大明的土地上,进行全面改革,并不简单。

    毕竟以前自己是特区,能为所欲为,现在特区已经没了,凡事都要按程序办,还不能让天下乱起来

    太监高呼:“有事起奏,无事退朝!”

    站在最前方的李逍,缓缓走出拱手道:“臣有事启奏。”

    朱棣笑道:“国师请讲。”

    李逍拱手道:“科举制度延续千年之久,弊端重疾难返,臣以为,应取消科举制,应用更为妥善的国考制度来筛选人才,人尽其能,才能让大明更加兴旺。”

    这一句话,直接让整个朝堂都沸腾了。

    一句话,触动了全国的士族利益。

    话音落下,

    几乎全部官员都站出来反对:

    “此举太过荒谬,千百年来选拔人才的法子岂能说改就改,若随意改动,动摇国之根基,臣反对!”

    “荒谬,太荒谬了,大明国师乃一国之师,岂能这般肆意妄为,臣也反对!国师请自重,不要走了大明战神的老路!”

    “若是随意改变老祖宗立下的规矩,这天下会乱了套啊,臣反对取消科举,请陛下三思。”

    不等李逍开口。

    朱棣便直接挥手道:“反对无用,朕准了。”

    文武百官:“????”

    尼玛,玩一言堂是吧,信不信我们辞官不干了!!

    (本章完)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