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零三章 仓促南征 下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然看起来是‘小忠’,但目的只是为国家谋福利,不知道什么才是‘大忠’!”

    从元宏君臣的对话不难看出,孝文帝元宏是一个固持己见的“完美主义者”。连续看这个连载的读者可能对元宏爷爷的爷爷拓跋焘记忆犹新,当年拓跋焘曾经召开过一个类似的军事御前会议,讨论是北征柔然还是西征大夏(参考“霸王出世”)的问题,当时群臣建议北征柔然,理由是“就算没有抓到柔然主力,也可以在阴山狩猎,补充物资”;而拓跋焘最终却力排众议,采纳崔浩建议,险中求胜,置柔然、刘宋南北两大帝国于不顾,突击大夏国首府统万城,一举击垮了大夏国这个肘腋之患,奠定了北魏帝国统一北方的基础。

    现如今,我们看孝文帝此次南征萧齐的说辞,和当年拓跋焘手下群臣的建议是多么相像—“就算曹虎不投降,我们也可以顺道安抚淮河两岸居民,宣扬君王的大义”。

    从表面看,这种“就算……也可以……”的句式显示了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气定神闲,但实际上却犯了兵家之大忌:从战术上讲,在残酷的战争中,风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着,想不担任何风险,四平八稳的获得胜利,简直就是痴人说梦;从战略上讲,这种“就算……也可以……”的思想显示着决策者的战略目标并不明确,而这种亦左亦右的思维却往往是战略决策的大忌,因为无论是国家间的战争,还是现代企业的竞争,战略方向往往决定着国家或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,在资源并不丰富的前提下,由于战略目标不明确,往往造成“劲儿不能往一块使”,最终结果往往会演变成资源的浪费和战略失败。

    对于元宏此次计划的南征大战略,如果分析不应南征,就应该立即休兵止战,假如实在对曹虎放心不下,不妨就按元澄的建议,派小股部队试探一下即可;如果分析应该南征,那就应该全力以赴,显示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气魄来,才有可能获得最终胜利。无论如何,南征的决策不应该建立在“曹虎是否投降”这个不确定的因素上。大军一旦出动,花费巨大,如果最终只是在淮河两岸“宣扬君王的大义”,这种思路和行为地下拓跋焘有知,一定会大骂元宏是个“崽卖爷田不心疼”的“败家玩意儿”!

    这种“战略上”左右逢源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。反过来说,中国兵家经典中多次阐述了如何利用或诱导敌人陷入到这种“双战略”的窘境之中,从而获得战争的主动权。最典型的就是围城战中的“围城必缺”的军事思想:围城只围三面,给守城敌人留一条退路,表面看是网开一面,其实是给敌人两个选择,要么困守城池,要么弃城逃跑,就是这种人为的“战略”不确定性,如果守城敌军主将没有强大的决策力,往往在手下将领关于“死守”还是“撤退”的讨论中左右为难,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,最终结果就只能是城没守好,跑又没跑了。

    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情况,大学生上到大四时,往往面临找工作还是考研的选择,如果你没有确定好“自己的战略”,一心一意地找工作,或者一心一意地考研,而是又想考研,又想找工作,朝三暮四,三心二意,最终结果一定就是工作没找好,研也没考上。这种自己把自己陷入“围城必缺”窘境的教训也实在是惨痛!

    好了,再说回我们的孝文帝元宏,他就是一个有着“完美主义”情结的帝王,事事追求完美,不愿承担风险,于是每次战术上的完美,积累到一起,却演变为战略上的彻底失败。

    如果元宏想要发动全面战争,我在“新隆中对”中曾经跟大家分析过:北方骑兵强悍,善于野战陆战,而南方水军强大,善于利用南方纵横的水道和北方抗衡。而中国季风性气候就决定了我们这个国家秋冬天干旱少雨,而春夏季温暖多雨。所以北方大规模南征最好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夏末秋初季节,这样就会有充足的时间供大军南下攻战,并且在下一年春汛到来、河水暴涨、南方水军切断北军退路之前,攻占南方重要据点城市,并立即投入防御作战的准备当中。而元宏得到“曹虎将要投降”的这个并不确定的消息时,已经是深冬季节的12月份,请注意,史书的日期可都是“农历”,初春的1月份就要到来,北魏骑兵此时南下,又怎么能讨的了便宜?!

    可是公元494年冬天的孝文帝元宏已经利令智昏,元澄、李冲、高闾、卢渊等人的建议都被他抛于脑后,一场不期而遇的全面战争在元宏的推动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。

    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如何,我们下回再说。

    ;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