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十七章 太平天子 下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上回说到北魏帝国在拓跋浚的领导下,对帝国的国策进行战略转型,全面停止战争,勤修内政,而首先做的就是重拾人民宗教信仰,并借助佛教平复人民情绪,稳定社会结构。

    在解禁佛教以后,拓跋浚还大力提拔汉族官员,提升北魏帝国官僚机构的管理水平,通过儒家思想治理国家。

    在拓跋焘后期,曾经发动过“崔浩案”,把崔浩所在的崔氏家族以及许多汉人望族连根拔起,狠狠打击了汉人在北魏官僚体系内的势力。我在“星落平城”这一章中曾分析到,归根结底,还是崔浩在汉人争取在北魏政府中的政治地位的运作中,走的太过激进,导致北魏朝廷鲜卑贵族的反击,拓跋焘是个政治生物,权衡利弊后才对崔浩为代表的汉人官僚集团痛下杀手。

    但国家要治理,就需要大量人才。在拓跋浚执政期,就不得不再次重用汉人,为帝国效力。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高允。高允当年就和崔浩一起修《国史》,和当时太子拓跋晃的关系很好,崔浩被判死刑之时,高允还在朝堂之上跟拓跋焘据理力争过,在拓跋晃力保下才免遭遇难。不过从另一角度讲,高允当时也是位微言轻,拓跋焘没感受到高允的威胁,所以也就放了他一马。在拓跋浚一朝,高允被重新启用,被提升为中书令(宰相级别)。拓跋浚十分器重高允,平时经常称高允为令公,而不叫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士为知己者死,高允也尽心尽力为拓跋浚在治理国家中出谋划策。史载高允喜欢直言相谏,朝廷内有什么举措不得当时,高允就立刻求见拓跋浚。而拓跋浚总是屏退左右侍从,单独一人和高允商谈。有时,从早谈到晚,甚至一连几天都不出来。高允说话有时言辞激烈、切中要害,拓跋浚听不下去,就命令左右侍从先把高允搀扶下去休息,但他始终对高允很尊敬。

    一次,有人直接上书,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,文成帝拓跋浚看完后跟大臣们说:“君王和父亲是一样的,父亲有错,儿子应该不会把过失写在纸上,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劝谏,而会在偏私之处和父亲面谈,以保全父亲的颜面。臣下侍奉君主,又何尝不是这样?君王有过失,臣下不能当面陈说,反而用上书的方式进行公开劝谏,这是想要使君主的短处昭彰于世,以显示自己的正直吗?像高允那样的人,才是地地道道的忠君之臣。朕有了过失,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,甚至有些话,朕已经难以接受,但高允并不回避。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,但天下人却不知道,难道这不是最大的忠心吗?”

    拓跋浚一席话,其实道出了政治生活或者说职场生涯的真谛,在和老板对话时,应该做到意见到位,但一定给老板留足面子。这可不是所谓的职场“厚黑”学这么肤浅,《淮南子》有云:“恃亲而不恭”,在帝制的社会中,如果不加强帝王的绝对权威,其行政效率必然下降。看现今的美国社会,应该算是比较平等吧,但在美国军中,军官和士兵就享受完全不同的待遇,这种等级制度的划分,就是使士兵对军官产生一种敬畏,这样在残酷的战争中才能做到令行禁止。职场中的企业管理也遵循着同样的原理。

    有人会说魏征和唐太宗不是这个理论的反例吗?其实这是大家对于这对君臣片面的理解。魏征原是李世民的政敌太子李建成的谋士,玄武门之变后,李建成被杀,魏征本求一死,但李世民并未杀他,而是把魏征收为己用。这两个人的关系其实很微妙,李世民政变上台,很想修改自己在后世中的形象,于是对于“魏征”这样政敌阵营中的标志性人物就显示出异乎寻常的“宽宏大量”,你越是骂我,我越不杀你,“魏征”就变成了李世民的一块荣誉勋章。当然,这种“勋章”只有魏征这样没有政治号召力的人才担当的起,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,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们,这位唐太宗还不是拉下脸来杀了个干净;对于魏征来讲,一开始应该是想通过骂李世民来求一死,从而给旧主李建成殉葬,以保全自己忠义之臣的气节,后来李世民治理下的王朝蒸蒸日上,魏征死意渐去,其“直言进谏”的风骨中确实隐含有“沽名钓誉”之嫌。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,试想魏征如果面对的是李建成的话,应该不会如此“出言不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